2012年11月19日,北京第三十五中學初一(9)班的學生在“破繭成蝶——改變”的主題班會上,展示他們設計實施的“夢想啟航”課程體系。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 對話
  讓學生有自己的想法
  ●郭學軍,北京市十一學校“走班制”研究人員
  新京報:十一學校全部取消行政班,用老師的名字作為標誌,用意是什麼?
  郭學軍:現在我們提倡學習資源都在教室裡邊,我們設置資源教室就是讓資源滲透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老師就在教室里辦公、上課、答疑。
  新京報:走班制在十一學校實行四年了,效果如何?
  郭學軍:我們一開始的指向就是讓學生認識自我,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實行走班制後,個性的學生越來越多。我們感覺,這樣一種模式實施,學生是最舒服的,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特別高。
  新京報:實行走班制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郭學軍:現在的課堂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跟學生溝通更多了,原來很多問題,老師一拍桌子就能決定了,但現在就要跟學生一次又一次談話、溝通和引導。這個對老師的挑戰非常大。這不僅僅是方式方法策略的問題,其實是心理和思維方式的變化。老師要對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一直到現在,我們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調整過來。
  同時,在課程上,我們把課程進行了修改,原來使用的是國家的課程,現在我們把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糅合在一起重新編適合我們學生的教材,自己編寫教材就要求老師從課堂上走出來站在課程的高度上看他教的每節課。這個對老師的專業要求是非常高的。原來老師只需要管一節課怎麼設計就可以了,現在要站出來把3年的課程都提前設計好。
  新京報:走班制的課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郭學軍:我們現在的課堂都是在學生自主學習下的課堂,老師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按預設的內容去講課。我們現在實施的都是24人小班,但在這個小班裡還是存在差異,我們就在探索如何實施多樣化教學,例如,一堂課上有的學生自己在學,有的學生在討論,有的是老師給學生答疑。每個類型的孩子按照自己的進度和起點有步驟地進行學習。
  新京報:這種走班制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高考嗎?
  郭學軍:去年我們是第一年全面選課走班,雖然我們的課程不是為高考設計的,但是從高考的結果來說,好像也沒有什麼影響。而且孩子還收穫了別的東西。
  ■ 專家觀點
  加大學生選擇權是一種趨勢
  ●方中雄,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走班制”的出現跟學校課程目標和課程結構的改變有關。北京2007年進入了新一輪的國家高中課程改革,很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增強了高中課程的選擇性,預計將來力度還會加大。
  既然課程是有選擇的,我們以前僅僅是行政班的方式實施起來就顯得缺乏彈性。沒法滿足學生選課的開展。為適應這樣的課程,教學方的組織方式肯定是要改變的。
  雖然目前有些學校還沒有實行走班制,但是課程選擇方式是存在的。總體來說,高中階段,各個學校都開設了選修課,所以不會全校或者全班學生的課程都完全一樣。當然,選擇的力度和大小在不同的學校有差異。
  高中學生未來選擇權加大將是一種趨勢,“走班”只是一個教學組織形式,現在談論走班制是否會在全市大面積鋪開為時過早。目前有些學校取消了“行政班”,這種探索是有益的,但每個探索都要嘗試在面上鋪開,這本身不是改革的邏輯。
  D02-D04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杜丁  (原標題:基礎教育改革支持“走班”“走校”上課(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31iepcj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