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展萬利多製冰機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關鍵字廣告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請市第十四屆人大第二次會議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國民經濟和辦公室出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在中央和市委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市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市第十四屆人大第裝潢一次會議各項決議,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牢牢把握首都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綜合實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系列措施,首都經濟穩中向好,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民生繼續改善,全年目標和重點任務總體完成,“十二五”規劃實施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經濟結構調整持續深入系統傢俱,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立足提質增效,統籌開展綜合調度與專項調度,實現了有質量、有效益、有就業的增長。特別是在“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基礎上,主動下調五年規劃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為調結構、轉方式留出了一定的空間和餘地。
  經濟發展穩中提質。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95萬億元,增長7.7%,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符合預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32.2億元,增長8.8%,其中民間投資增長15.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375.1億元,增長8.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21%,始終處在較低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4萬元和1.8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0.6%和11.3%,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實際增長7.1%和7.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661.1億元,增長10.4%。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漲幅控制在全年目標以內。預計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水耗均同比下降4%左右,降幅繼續處在全國前列。
  產業結構轉中升級。產業高端化、佈局集聚化、企業總部化、業態融合化特征更加明顯,企業適應市場變化能力不斷增強。高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高技術製造業、現代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4%和14.2%,製造業高端化、服務化趨勢明顯,服務環節貢獻度不斷提升。金融、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增加值分別增長11%、11.2%和9.5%。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迅速,行業收入增長60%以上。會展農業、籽種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一環兩鎮”溝域集群初步形成。產業功能區繼續引領發展,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收入增長20%左右,占全市經濟比重提高到44%左右。企業總部加快聚集,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2家,累計達到139家,總部經濟占全市經濟比重達到50%左右。企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加快調整升級,積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信息技術、數字內容、移動互聯網深度融合,綜合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創新驅動深入推進。創新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中關村“新四條”政策獲批實施,“1+6”政策試點持續深化,推進高等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等市級政策出台,人才特區、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創新要素加快聚集,示範區入選“千人計劃”的人數超過全國的兩成,創業板上市公司占全國的1/7,“新三板”掛牌企業占全國的70%以上,發生的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占全國的1/3。創新活動持續活躍,示範區企業總收入、內部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均增長20%以上,新一代高精度北斗導航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文化創新加快實施,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收入增長7.5%,首屆惠民文化消費季交易額超過50億元,國際設計周等重大文化活動成功舉辦,首都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
  (二)生態建設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
  大氣污染治理全方位加強。落實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細則,發佈實施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年)及壓減燃煤工作方案,制定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打出大氣治理“組合拳”。退出288家污染企業,率先實施第五階段汽油車新車排放標準,更新老舊機動車36.6萬輛。完成鍋爐清潔能源改造3428蒸噸、核心區平房煤改電4.4萬戶、農村煤改電4514戶,散煤治理工作全面啟動。積極調整能源結構,西南熱電中心竣工投產,西北熱電中心4台機組具備調試條件,東北熱電中心主體結構完工,陝京三線、大唐煤制氣一期、唐山LNG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77%。
  垃圾污水治理提速。制定實施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魯家山垃圾焚燒廠試運行,垃圾日處理能力提高3000噸。實施污水治理與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方案,完成清河、酒仙橋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建成丰台河西、大興黃村等再生水廠,新增再生水日生產能力78萬立方米。
  綠化建設步伐加快。新增城市綠化面積1100公頃,完成平原造林36.4萬畝,形成10處萬畝以上大型綠色板塊,11處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全部建成開放。編製市級綠道建設總體方案,啟動建設綠道200公里。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山區綠色生態屏障進一步鞏固。繼續推進三大流域治理,完成永定河城市核心段、潮白河密懷順三區交界段治理工程,建成北運河榆林莊閘主體工程,城市水環境有所改善。
  節能減排工作深入推進。強化“內涵促降”,健全“雙控”節能管理機制,碳排放權交易實現開市,推動一批節能改造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技術開發利用步伐,百兆瓦陽光校園光伏屋頂一期、六里屯垃圾填埋氣二期等項目竣工投產。採取綜合手段加大減排力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3%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削減2%以上。
  (三)城鄉建設管理統籌推進,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交通治堵力度持續加大。實施公交優先戰略,中心城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46%。軌道交通14號線西段、10號線二期剩餘段、8號線二期南段、昌八聯絡線開通試運營,新增通車裡程23公里,累計達到465公里。7號線、14號線東段等線路加快建設,在建里程208公里。著力完善骨幹路網,建成梅市口路、廣渠路二期四環至五環段主路。改善微循環和停車換乘條件,大力推進P+R停車設施建設,新增居住區停車位2.3萬個、P+R停車位2800個。強化交通管理,開通潮汐車道、商務班車,出台出租車管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城市運行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加強水資源保障,成立北京水務投資中心,推進南水北調市內配套工程,建成孫河供水站等供水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18萬立方米。生活必需品市場保持穩定,電力、天然氣等能源保障平穩有序。著力完善防洪排水體系,基本完成34條中小河道治理、20座立交橋區積水治理工程,實現安全度汛。“打非治違”專項行動拆除違建1261.4萬平方米,區域環境和社會秩序得到改善。
  城鄉區域統籌力度不斷加大。城南行動計劃第二階段任務、西部轉型發展年度計劃順利推進,石景山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發展意見發佈實施,新首鋼綜合服務區成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首批試點,第九屆園博會成功舉辦。通州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設,其他新城區域公共服務設施、濱河森林公園等建設穩步推進。新機場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臨空經濟區規划上升為國家級規劃。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污水處理設施“打捆”建設運營試點項目順利實施,重點鎮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提升。新“三起來”工程啟動實施,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取得積極成效。
  (四)民生工作不斷加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超過40萬人。社會保障由“制度全覆蓋”轉向“人群全覆蓋”,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人數平均增長6%左右,社保待遇標準平均提高10%左右。認真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兩次出台調控措施,抑制投資投機需求,支持自住型、改善性需求,推出共有產權性質的自住型商品房2萬套。啟動中心城棚戶區改造,完成老舊小區綜合改造1390萬平方米。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建設各類保障房16.2萬套、竣工8.5萬套,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小學、市屬高校三年行動計劃有序推進,幼兒園增加學位3萬個,新增城鄉一體化學校30所、學位2.4萬個,學位緊張狀況有所緩解。優化醫療資源佈局,基本建成7個區域醫療中心。加強養老服務能力建設,提高養老設施建設和運營補貼標準,新增養老床位1萬張。建成300家數字文化社區,開展了低票價演出補貼、萬場演出下基層等惠民服務。
  社會服務管理日益加強。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覆蓋75%以上的街道(鄉鎮)和70%以上的社區(村)。新建200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示範點。“樞紐型”社會組織三級網絡初步形成,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項目加快實施。志願服務常態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全市註冊志願者組織7000多個,實名註冊志願者超過200萬人。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社會秩序保持和諧穩定。
  (五)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市級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從1562項減至940項。開展優化投資項目審批工作流程試點,審批時限從300多個工作日縮短至109個工作日。出台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基礎設施、文化創意產業兩個政策意見,試點項目進展順利。積極推進“營改增”試點,試點企業總體稅負下降41.2%。穩步推進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年內退出劣勢企業100戶,國有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快。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施簡化登記程序、網上登記等措施,提高準入服務效率。以資源環境價格改革為重點,發揮價格杠桿對調結構、轉方式、促減排的積極作用,穩妥實施新的非居民熱價、氣價以及排污和垃圾收費標準。實施出租車價格調整方案。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引導社會辦醫等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對內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地區進出口總額增長5.1%。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2%左右。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務貿易發展態勢良好,進出口額占全國的1/5。實際利用外資實現85.2億美元,服務業利用外資保持八成以上。境外直接投資規模超過24億美元。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抓緊編製,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邁入新階段。
  但也要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矛盾,需要高度關註。一是本市較早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增長動力的接續還需要一個過程,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還不牢固,結構調整的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一些風險還需要加強防範;二是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市場需求沒有根本好轉,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三是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尚未緩解,人口集聚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特別是大氣污染形勢日益嚴峻,能源、土地、水等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還需提升;四是城市功能還需優化,“單中心”聚集發展格局尚未根本改變,“產城不均”、“職住分離”現象比較突出,交通擁堵、安全運行等社會關切的問題需要加快解決;五是有利於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需要加快轉變,行政審批制度、財稅體制、收入分配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還需要進一步加快。
  二、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初步安排
  2014年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落實“十二五”規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城市功能優化的關鍵之年,做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意義重大。
  (一)發展環境總體判斷。
  積極因素不斷積累。(1)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複蘇態勢,全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市場預期持續改善,為本市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本市經濟與全國經濟走勢同步向好,平穩增長的基礎有望進一步夯實。(2)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全面深化改革將釋放新的動力和活力,為本市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北京深化改革的空間大、紅利多。中央在科技文化、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金融市場體系等領域做出重大改革部署,有利於本市充分發揮科技文化資源豐富、國企事業單位眾多、人才和資本要素集中等比較優勢,更大限度地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3)經過多年發展,本市“六高四新”功能區高端要素聚集能力明顯增強,金融、商務、科技、文化、環保等領域的產業優勢加快形成,同時,新機場、新首鋼等重大功能性項目進入全面建設期,引入社會資本有關政策的市場效應集中釋放,大氣污染防治、4G牌照發放等舉措將進一步釋放節能環保、信息等產業發展潛力,這些都將為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4)北京的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APEC會議等重大國際會議和活動相繼舉辦,有助於本市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5)國家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提出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的戰略佈局,有利於首都在服務全國過程中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特別是環渤海和首都經濟圈區域合作進入新的階段,產業發展、生態治理、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等領域一體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規劃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和首都可持續發展。
  同時,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較大壓力。(1)全球經濟複蘇步伐仍然較慢,國際環境仍然存在不少變數和風險,世界經濟增長新動力還沒有形成,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出帶來市場波動,一些新興經濟體面臨經濟減速和金融收緊的雙重風險,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將對本市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對外投資產生不利影響。(2)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可能對本市投融資、消費和市場預期帶來一定影響。(3)本市一系列兩難、多難問題相互疊加,在外部競爭加劇的同時,內部還面臨著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新老二元結構矛盾相互交織、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利益訴求更加多元等多方面矛盾和挑戰,給我市經濟平穩運行、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帶來多重壓力。
  總的看,2014年本市發展環境依然比較複雜,要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趨利避害,防微慮遠,銳意改革,進一步鞏固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為首都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展計劃安排的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的部署和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性質、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條件,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用改革統領全局,以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活力,以創新驅動增強內生動力,以生態建設提升城市品質,以區域合作帶動協調發展,以民生改善促進和諧穩定,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城市功能相協調,發展方式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城市發展與民生改善相統一,促進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4年工作的主要原則是強化“五個導向”:
  強化改革統領導向。切實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本市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釋放市場經濟活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引導社會各界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上來,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強化創新驅動導向。發揮首都資源稟賦優勢,把科技文化創新作為改善經濟效益和提升運行質量的根本途徑,支持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由市場評價創新成果的機制,促進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競爭實力。
  強化功能提升導向。統籌規劃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優化城市空間佈局。以召開APEC會議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
  強化難題破解導向。針對群眾最關心、最期盼解決的人口增長過快、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從功能定位、法規制度、市場機制、社會治理等深層次根源出發,研究治本之策,完善特大型城市治理體系。
  強化區域協同導向。進一步拓寬視野,積極融入首都經濟圈、京津冀、環渤海區域發展,促進合作共贏,在服務區域、服務全國過程中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
  (三)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初步安排。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7.5%左右;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4%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左右;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以上和2.5%以上,水耗下降4%以上;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四類主要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2%左右,其中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5%左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均削減5%,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同比均削減2%。
  三、實現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措施
  (一)更加註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
  把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改革促創新發展、以改革促結構優化、以改革促民生改善、以改革破解城市難題,圍繞重點改革領域,深化落實一批、探索試點一批、研究儲備一批,加快建立健全有利於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加快釋放市場活力。(1)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地方綜合調控體系,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職責,做好規劃、財政、投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的協調配合。(2)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規範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的管理,主動對接國家取消和下放的審批事項,修訂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目錄,完善審批、核准、備案管理辦法,規範和優化審批流程,實現依法、高效審批。(3)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出台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目錄和承接轉移的社會組織目錄,制定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4)積極穩妥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企改製。
  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1)改革和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按照首都城市性質功能,研究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打破行政壁壘,加快落實社會資本進入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和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停車設施、垃圾處理、再生水等領域再推出一批市場化試點,逐步清理和調整不適應市場配置資源的政策規章。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推動工商登記準入與產業發展等規劃有機銜接。(2)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研究修訂政府定價目錄,調整價格聽證目錄和成本監審目錄,凡是可以放開的價格由市場自主定價,積極穩妥推進資源、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3)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創新。按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推動金融創新,積極創建國家科技金融綜合改革示範區,支持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研究放寬小額貸款公司準入制度,支持“新三板”擴容,建設“四板”市場,鼓勵互聯網金融、商業保理等新業態健康發展,提升小微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探索推動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研究擬訂適合本市實際的統籌城鄉發展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推進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公共租賃住房試點。(4)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以管資本為主,完善監管體制機制,明確市屬國有企業投資經營方向和領域,加快推動市屬國有企業資產證券化、管理現代化。支持中央企業、民營企業、集體經濟和外資企業參與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提高混合所有制經濟比重。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融資等難題,激發中小企業的活力與創造力。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發揮財稅政策的保障和調節作用。(1)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推動編製三年滾動預算,更加突出預算的約束性和透明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2)推動健全本市地方稅制體系,繼續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發揮結構性減稅效應,做好消費稅、資源稅等國家稅制改革對接工作,研究完善企業跨區縣遷移管理規定。(3)研究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和公用事業補貼機制,試行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1)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用途管制,編製環境總體規劃,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機制。(2)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加大對重點生態保護區的生態補償和政策支持力度。(3)發展環保市場,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立法,進一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社會服務管理。(1)繼續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著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繼續深化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激發社會組織活力。(3)深入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統籌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及監管等領域綜合改革,積極落實社會辦醫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革,支持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先行先試,出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意見,加快完善“社區首診、分級就診、雙向轉診”縱向有序的就醫秩序和醫療、康復、護理有序銜接的服務模式。
  (二)更加註重創新引領和產業統籌,加快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強化創新驅動,堅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逐步減少經濟對土地占用、人口吸引和能源資源的依賴。一產要註重民生保障和生態功能;二產要逐步退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的一般性製造環節,加快向高附加值環節轉變;三產要從規模數量型向內涵提升型轉變。
  加快提升創新驅動能力。科技創新是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儘快打通科技文化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鼓勵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在全國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1)打造中關村創新高地。深入挖掘中關村"1+6"和新四條政策潛力,研究制定新一輪創新發展支持政策,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協同創新改革,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政策支撐。(2)培育發展文化創新高地。加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整合力度,重點支持CBD-定福莊國際傳媒走廊、核心演藝區、中國(懷柔)影視基地等基礎好、帶動性強的區域建設,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3)以體制改革激活創新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強對企業科技投入的政策性支持,引導項目、經費、人才等資源流向企業。改革科研院所和文藝院團管理體制,推動應用類研究、試驗開發研究和經營性文化單位走向市場。(4)推動科技文化金融創新,完善人才保障機制。搭建金融機構與中小科技企業、文化企業對接平臺,積極發展科技文化要素市場。落實“千人計劃”和“海聚工程”,構建人才服務體系。(5)促進創新成果與市場對接。切實提高科技、文化兩個大額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形成研發有支撐、應用有示範、產業有引導的資金支持體系。發佈實施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推動落地一批重大專項。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在創新成果轉化、示範應用等方面加強合作。
  大力發展適合首都功能的優勢產業。以節能、節地、節水、減排和減少人口過度集聚為標準,進一步鞏固首都金融、文化、商務服務產業優勢,加快培育新興潛力產業。(1)加快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非基本公共服務業。研究制定指導意見,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市場空間,鼓勵社會資金進入,實施存量資源改革試點和增量資源示範工程,推出一批市場化試點項目,推進數字文化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2)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出台產業促進政策,建立產業發展基金,鼓勵企業創製技術標準、服務標準,在大氣污染防治、垃圾污水處理等領域實施一批示範工程,提高本市節能環保產業的引領地位。(3)培育發展重點戰略新興產業。對接國家戰略,釋放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導航與位置服務、生物醫葯、軌道交通、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潛能,規劃發展通航產業,支持百度雲計算等一批重點項目。(4)促進旅游會展業加快發展。抓緊推動岔道古城等旅游項目建設,充分挖掘72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潛力,提升城市旅游綜合吸引力。加快雁棲湖生態示範區建設,辦好APEC會議,提升北京品牌形象。(5)加快生活服務業優化升級。以惠民、便民為導向,通過規範化、品牌化、連鎖化等方式,促進傳統生活服務業優化升級。
  有序退出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產業。下決心在與首都功能不相適應的產業環節上“做減法”,加快存量調整,為優勢產業發展釋放更大空間。(1)加強與周邊地區對接,發揮好行業協會和產業基金作用,促進製造企業總部化、服務化,進一步淘汰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和低端加工業。(2)更多運用市場手段促進企業退出或優化升級,提高節能、排污、用地等準入標準,建立利益引導機制。(3)加快推進老舊廠房、商業設施改造利用,研究用地調整政策,鼓勵“騰籠換鳥”、“產業換代”。
  (三)更加註重優化需求結構,夯實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
  積極釋放有效需求,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引導消費、投資內部結構升級,加快形成與首都發展階段相適應的需求拉動模式。
  在促進消費升級中培育新熱點。(1)培育新興消費熱點。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研究制定信息消費促進政策,抓住4G牌照發放契機,加快推動寬帶升級、無線網絡覆蓋、終端產品研發,釋放信息消費潛力。盤活各類文化資源,支持社會資本興建改造文化設施,制定促進文化消費政策意見,辦好文化惠民等活動。鼓勵相關產品和服務開發,大力發展養老消費、時尚消費、健康消費。(2)打造新興熱點區域。在城市中心區,培育具有品牌魅力的特色商業、文化休閑街區,打造24小時休閑區域;在新城,進一步規劃完善商業設施;在社區,鼓勵發展便民服務和民生商業,提升社區消費圈。(3)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完善都市物流體系,促進信用消費便利化,積極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強化食品藥品檢驗檢測和監督管理,把好質量關,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在優化投資結構中提升效益。(1)用好政府投資。安排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453.4億元,同比增長9%,重點工程項目安排上更加突出環境建設、突出民生改善、突出基礎承載、突出結構調整,集中力量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重點問題,緩解城市建設運行管理中的突出矛盾。(2)發揮投資對完善城市功能、促進產業升級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交通治堵、污染防治、平原造林、公共服務等領域項目建設,引導投資投向城南、西部、新城、城鄉結合部等薄弱區域。積極把社會資金引向能夠引領結構調整的產業領域,重點擴大文化創意、商務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關聯性、融合性強的產業投入。(3)著力提高投資效率。以土地征收、土地出讓、規劃方案、市政配套等為重點,深度落實項目建設條件等工作,把握時序,確保投資儘早見效。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儘快落實專項融資方案。完善水務投資中心融資功能,積極設計新型融資平臺。
  在調整外資外貿結構中培育開放新優勢。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力爭在擴大服務業貿易、促進空港自由貿易、便利企業“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招商引資政策,研究外商投資便利措施,開展外資準入試點,積極吸引總部企業落戶,引導投向符合首都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興服務領域。鼓勵有實力企業“走出去”,整合利用海外的技術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資源,提高市場競爭力。
  (下轉第四版)
  (原標題:關於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31iepcj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